一、为什么会出现跨网访问质量问题?

三大运营商(电信、联通、移动)的网络并非无缝连接。每个省份通常仅设有一至两个省级互联网交换中心(IXP),作为三网流量交换的互联节点。这些节点通常设在省会城市(例如,浙江省设在杭州和宁波)。当用户进行跨运营商访问时,数据流必须经过这些互联节点。如果节点的交换容量达到上限,就会发生拥塞,导致数据交换延迟、丢包率上升,其体验类似于163、169骨干网在晚高峰时期的网络拥堵。

二、为什么跨网问题在近期变得突出?

问题的激化始于2024年,运营商的省公司之间开始实行严格的跨省流量结算政策。举例来说,如果A省电信向B省电信传输了10G的流量,而B省向A省回传了9G,那么A省电信就需要为这1G的净流出量向B省支付结算费用。在过去,由于运营商整体盈利能力较强,对这部分结算成本的敏感度不高。然而,近年来随着运营成本压力增大,运营商开始严格控制成本,这项结算政策因此被严格执行,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。

三、跨省结算如何影响到了跨网质量?

PCDN(对等内容分发网络)是影响跨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。许多视频平台为了降低高昂的IDC带宽成本,大量使用PCDN来分发内容。其中,部分PCDN资源可能来自运营商内部渠道的非合规低价带宽。

在新的跨省结算政策实施后,PCDN业务对部分地区的省际结算成本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为了规避高昂的网内跨省结算费用,许多PCDN服务商开始调整路由策略,将流量从“网内传输”改为“跨网传输”。例如,一个电信用户观看B站视频,其播放源可能会被解析到移动或联通的节点上。这种操作将海量PCDN流量引导至运营商之间的互联节点,导致原本就有限的跨网交换容量被迅速占满,造成了严重的拥塞。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地区用户感受到的是跨网质量严重下降,而本网的跨省访问质量相对正常(部分运营商有特殊QoS策略除外)。

四、如何解决跨网质量问题?

解决跨网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:

  1. 增加互联带宽容量:部分地区(如内蒙古)已经开始着手扩容互联节点的交换容量。但这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,单纯的扩容可能无法根治问题。例如,四川省在扩容了数百G的互联带宽后,新增容量在几天内就被新的流量迅速填满。
  2. 规范和整治PCDN业务:从源头上控制异常流量是更有效的方式。通过运营商加强对PCDN业务的审查和管理,封停违规拉取的带宽资源,可以显著缓解对互联节点的冲击。许多PCDN合同预计在明年到期,如果届时能得到有效整治,问题将得到大幅改善。

在此也需要普及一个基础概念:无论是家庭宽带还是商用带宽,几乎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“独享”。所有带宽都经过层层复用,所谓的“VPS独享带宽”或“单机高防”更多是营销概念,其上游链路和机房总出口仍然是共享资源。

五、为什么中国联通成为主要瓶颈?

从网络表现来看,电信与移动之间的互联质量相对稳定,而跨网问题主要集中在“电信-联通”以及“移动-联通”的互访链路上。

根据网络基础原理,数据交换设备的上下行容量是对等的。但实际测试中经常发现,从电信到联通的上行流量可以跑满,而从联通到电信的上行流量则速度很慢。这表明,从联通流向其他运营商的流量过大,是导致拥塞的主要原因,扩容的责任和压力主要在联通一方。

业内一些观点认为,联通在互联端口定价、基础设施升级速度以及机房管理模式上可能存在策略性问题,导致其互联节点成为整个跨网体验中的主要瓶颈。因此,对于网络质量要求较高的联通用户,准备一张电信或移动的备用卡或许是现阶段一个实用的选择。